《山東箏派古曲集》是趙登山先生畢生嘔心瀝血之作,書中包含山東箏派第四代、第五代幾位大師親傳于趙登山的37首古曲,每首古曲均配有音頻,由趙登山的外孫張朗華演奏,以“掃碼聽”的形式呈現。
《山東箏派古曲集》是目前所見一本工尺譜與簡譜對照的山東箏派曲集正式出版物,對山東古箏流派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前言
山東古箏流派是我國著名的箏流派之一,以其豐富的傳統曲目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剛健氣質和古樸優美的旋律,在全國極負盛名。“山東古箏樂”被文化部評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山東箏派歷代傳承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相傳唐玄宗時期有一“梨園”女子走出了宮廷,來到了鄆州西、鄄城東地區,以漢代宮廷為背景,編創了《漢宮秋月》《美女思鄉》《鴻雁捎書》等十大套曲及其他一些箏曲名篇,后來被鄆、鄄兩城一帶的古箏先人們繼承下來,成為了山東箏派的代表性曲目并廣為流傳。
明代,山東箏樂在一些當時的官宦子弟、文人墨客的手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但此時的山東箏樂并沒有走進民間,直到明朝萬歷年間,以合作形式參與到山東琴書(舊稱“唱揚琴的”,系說書的一種形式)的演出中,并吸收了民間曲藝的大量營養,才以山東琴書的說唱形式真正地走上了街頭。
這種形式通俗易懂,能夠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受到了當時人們的歡迎。藝人們根據山東地區特有的風格音韻及其特點,將山東琴書的音樂改編成箏曲,累積并且豐富了山東箏樂的曲目。清代,山東箏派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古箏先人們通過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將山東箏派藝術一代代傳承下來,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古箏演奏家,推動了山東箏派的形成、傳承與發展。